專題-主題報導

司法改革/陪審、參審,傻傻分不清楚? 5張圖解析「思改」方向

  • 更新2021/02/02 12:15
  • 發布2020/06/11 18:02
  • 作者/ 李英婷
  • 採訪/李英婷

總統蔡英文520就職演說宣示,「未來四年內,國民法官制度一定要上路,讓人民進入法庭擔任國民法官,成為...

總統蔡英文520就職演說宣示,「未來四年內,國民法官制度一定要上路,讓人民進入法庭擔任國民法官,成為改革的催化劑。」過去尊重司法獨立的蔡英文,鮮少評論司法個案,但鐵路殺警案一審判決以其不具有責任能力而判無罪,全案繼續上訴二審,卻發生李父病逝,再度引爆民怨,蔡英文表態支持檢方上訴,顯見對推動相關司改已有定見。

 

民進黨立院黨團決定兌現總統承諾,預計6月中旬、端午節連假前後透過臨時會完成司法院提出的「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草案」。但在立院完成初審的尚有國民黨立委鄭天財提出的「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草案」,以及時代力量提出的「刑事陪審法草案」,台灣民眾黨的「參審、陪審兩制併行草案」也已付委審查。在各版本存有歧見,有待協商之際,執政黨卻獨推單一版本,自然引發爭議。

近年來,許多重大矚目案件因法官判決與人民心中的情感有極大落差,致使人民不信任司法而有損法院威信,因此,開放未具有法律專業背景的國民可以參與刑事審判,寄望提高司法透明度、增加人民的信賴感,已是世界趨勢。只是司改到底在玩什麼?參審與陪審只差一個字會有差嗎?這是屬於你我權利,不容再漠視。

 

擱置多年的司法改革,是蔡英文第二任無可避免地挑戰。(圖/翻攝直播)

陪審、參審,傻傻分不清楚?

陪審與參審比較一覽表2-1。(製表/林士暄)

陪審與參審比較一覽表2-2。(製表/林士暄)

台灣司法改革試行狀況?

台灣司法從「觀審」試行後擬走向「參審」表2-1。(製表/林士暄)

台灣司法從「觀審」試行後擬走向「參審」表2-2。(製表/林士暄)

司改為何變成「陪審制」V.S 「參審制」?

「司法改革」討論進程。(製表/林士暄)

延伸閱讀

司法改革/國民法官,真的夠國民嗎?破解「陪審制」V.S.「參審制」的誤解與難題

司法改革/司法院堅持「參審制」 「獨行」埋下官民對立隱憂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太報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