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一文看懂】提高美涉入台海衝突的成本:中俄軍事合作為何令西方擔憂?

    2024-05-17 13:21 / 作者 林宜萱
    2024年5月16日,俄羅斯總統普丁(左)在中國進行國是訪問,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會面。美聯社
    俄國總統普丁這兩日在中國進行國是訪問。美國國家情報總監本月初表示,首次看見中俄針對台海狀況進行了聯合軍演。專家指出,中俄的合作已發展到飛彈防禦和更密切的聯合軍演,雙方不需要實際在戰場上並肩作戰,也能發揮實際的作戰意義。

    英國《金融時報》16日報導,西方對於中俄關係發展的擔憂,這兩年來一直聚焦於中國為俄羅斯進攻烏克蘭提供支援的可能性。不過,兩週前,美國官員提出了另一個方向的警告:台海衝突爆發時,俄羅斯可能協助中國。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海恩斯(Avril Haines)本月2日在參院軍委會聽證會上表示,「我們首次看到中國和俄羅斯在台灣問題上進行聯合軍演。我方意識到,這(台海)肯定是中國希望俄羅斯與他們合作的事情,且俄國也沒有理由不合作」。

    同場出席的國防情報局局長克魯塞(Jeffrey Kruse)則指出,美軍必須適應中俄更緊密的軍事合作,即使中俄兩軍做不到完美無縫的共同作戰,他們也肯定會合作,「我們需要據此構築和規劃我軍的結構,目前正在進行這番調整」。

    報導指出,中俄軍事關係已發展到更密切的聯合軍演和飛彈防禦合作,雖然中俄不像美國和盟友那樣簽署了共同防禦條約,但專家認為,這並不妨礙中俄進行能夠顯著影響全球的軍事合作。

    2024年5月16日,俄羅斯總統普丁(左)在中國進行國是訪問,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會面。美聯社


    敏感數據共享與聯合飛彈防禦

    中俄軍隊聯合演訓已有將近20年之久,但自2018年來,聯合軍演明顯變得更深入。大多數聯合海空軍演都在日本附近,日本海上自衛隊前艦隊司令官香田洋二在他即將出版的新書裡提及,俄國可能採取「支援性的軍事行動」來配合中國對台作戰,日本則應該準備好封鎖週邊海峽,在日本海遏制俄軍艦隊。

    中俄軍演出現台海相關狀況的最明顯跡象,可在「北方互動2023」(Northern Interaction 2023)軍演中看見。這場演習有部分是根據俄國軍艦在黑海被烏克蘭沿岸防空飛彈擊中的情況所設計。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穎佑表示,烏克蘭從岸上擊沉俄艦是「以陸制海」的經典範例,那也正是共軍侵台時會面臨的情況,因為台灣也有部署向美國採購的魚叉反艦飛彈,共軍需要吸取俄軍遇到的教訓。

    俄羅斯國防部2022年12月22日發布照片,中國濟南號飛彈驅逐艦參加在東海的中俄聯合海軍軍演。美聯社


    澳洲科廷大學(Curtin University)安全與戰略研究教授穆拉維耶夫(Alexey Muraviev)則認為,中俄正在打造合作作戰時需要的通訊鍊,雙方已開始共享敏感數據,例如飛機的最大速度,「正常情況下,只有正式盟友才會這樣做」;中俄戰略轟炸機在日本附近聯合巡邏期間似乎也交換了部署數據,這也顯示出雙方緊密的戰略關係。

    據中國國防部,中俄海軍在聯合演習時使用專門的聯合指揮和控制系統;去年,中俄海軍上將開始在一艘中國驅逐艦上共同指揮演習,雙方協調時使用的語言也從俄語為主改成由船上的口譯員進行即時翻譯。

    許多西方分析師認為,中俄軍隊目前仍只有基本的互通性,聯合軍演也不代表有聯合作戰的計畫。即使如此,俄方的支持也可能讓中國軍隊在與美國的潛在衝突中具備關鍵優勢。

    最重要的影響可能是俄國飛彈防禦預警系統的技術轉移,普丁2019年曾證實過會有此事,但此後就沒有太多相關的公開消息,只有中國軍事學者曾稱「飛彈防禦」的共同工作正在進行中。

    史丹佛大學國際問題學者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表示,如果中俄整合了飛彈系統,當美國發射洲際飛彈時,俄國北部的感測器就可以提早通知中國,因為美國洲際飛彈擊中中國前必須穿越俄國領空。梅惠琳在上月發表的一篇報告指出,中俄不必真的在戰場上並肩作戰,也能發揮實質的聯合作戰意義。

    俄羅斯國防部2022年11月30日發布影像,稱俄軍一架圖-95(Tu-95)戰略轟炸機與中國轟炸機在西太平洋上空進行聯合巡邏。美聯社


    亞洲國防官員指出,聯合飛彈預警系統也能讓中國在收到核彈即將來襲的警告後發射核武,這代表核武當作事後報復的策略已經改變,改採「預警即發射」(launch-on-warning)的策略。

    俄國也會努力提高美國在台海衝突時付出的成本

    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跨大西洋安全專案主任肯達爾泰勒(Andrea Kendall-Taylor)表示,除了軍事技術合作,台海衝突爆發時,俄國作為中國後勤補給的重要性將大大增加,俄國能源、糧食和軍需品可透過陸運到中國,降低美國從海上封鎖中國的影響。

    肯達爾泰勒指出,俄國或許不會與中國一同作戰,但會採取中國對俄烏戰爭的立場,提供政治支持、以及經濟和軍事資源,抵抗美國各種層面的施壓。

    外界常說,俄烏戰爭變成持久戰,是給中國的一個前車之鑑,但實際上這對可能捲入衝突的各方來說都是一次啟示。肯達爾泰勒說,看看俄烏戰爭的情況,「俄羅斯也會非常努力尋找如何在不直接捲入戰爭的情況下為中國提供軍援,把美國要付出的成本拉到最大」。
    林宜萱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